从放牛娃到美国经济学博士,再到美国经济学教授
-----写在我三十六岁之尾
我以前从没有考虑过读博士,小时候的梦想也从来就不是科学家,父辈唯一的希望就是不要下地当农民。就依着父亲的这个唯一期待,我就跌跌撞撞走到了校园,完成了本科,硕士和博士,一共花费了十一年,把人生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校园,把汗水和心酸撒遍了一路的行程。这中间虽然充斥着崎岖坎坷,但是回首过去,确实为我自己骄傲,为我自己自豪。正如说,我小时候看过很多书,走了很多路,经历过很多事,但是绝大多数我现在都忘记了,但是这些书,这些行程,这些事都成为了我身上的肌肉,无时无刻不为我的成长贡献着力量。
首章:求学
关于上学,我现在仅存的记忆就是五岁的时候跟着我妈去上学前班,我妈在前面,而我在后面边走边踢着石头,再到后来上小学冬天的时候满手冻疮,提着火厢烤火。火厢的炭是自家冬天砍树烧制的(我现在还记得每年快冬天的时候和爸妈去挖坑,砍柴再烧炭的时节,砍树得到斗米虫(网上找的学名),再油炸了吃),不耐热,经常是没多久就熄灭了,那么这个时候小朋友们就要围在一堆生火对着余炭如鼓风机般吹气使得木炭再次燃烧起来,往往这么一圈下来,大家都是灰头垢面的。当然现在还有的记忆就是希望小时候能有个保温的饭盒,能让我吃上热乎乎的中饭。当时小学的时候是九点左右上课,下午三点左右下课,中间是万万没有时间回家吃饭。午饭是放学回家后吃大人剩下的,这个时候大人们已经出门坐农活了,我吃完中饭后还得去放牛,这是当时主要能帮忙的地方。当时我家和三叔家共养一头黄牛,伯父和奶奶家共养一头水牛。牛只有在农活比如犁地的时候才派上用场,其他的时候是需要早晚各出去放养觅食的。当然寒暑假我的主要事情就是放牛。犹记得当时每个暑假三婶会给我买套衣服作为放牛的奖励。从村小学读完四年纪后转入了乡小学完成五六年纪,当时同学突然之间就多了起来。在村小学的时候只有一个班,现在在乡小学有了三个班,玩伴一下多了很多。但是时间久远,现在大家各奔东西,多年未见。即使在乡间偶遇,相互间也只有唯唯诺诺而已,当时的童真已无踪可寻。
得力于我爸的朴素的农村思维,亦即养儿要送书,我初中的时候转入县城就读,开始了寄宿学校,一直到高考结束。从那时开始,我就开始了一个人在外面闯荡。我一边从学校中学习课本知识,同时在有限的社会关系中积累自己的社会经验。我刚入县城寄宿的时候已经没有太多印象了,只是现在每次我爸妈都会说我当时衣服烂了,自己缝起来,然后针脚有好几厘米长,虽然不好看,但是也算是能自力更生了。哪怕是现在我都能穿针引线,缝缝补补。
我父亲初中没毕业,母亲小学毕业,他们合起来大字不识一箩筐,但他们信奉的是棍棒教育,以及棒下出孝子。当时的成绩单会寄到家里,如果考得好,我不记得是否有奖励,但是如果考得不好,那肯定是一顿皮肉之苦。估计是遭受的皮肉之苦太多了,我妈现在都问我是否还记得小时候挨打的事情。但我也肯定我算是我们生产队的好学生,就是大家常说的别人家的小孩。我有印象的时候,在我家的祖屋里(当时还和爷爷奶奶,三叔一家住一起),有半墙面全是我得到的各种奖状,以至于有客人来了,都会去欣赏我得到的各种奖状。只是后来我家搬家到半山腰的时候,没有把这些奖状保留下来了,算是一个憾事。所以后来我在自己家里特意做了一个书橱来展示自己得到的荣誉,算是满足自己的小虚荣心。
初中毕业时进入高中,当时是省重点中学,算是邵阳地区比较好的学校之一。成绩起起伏伏,有上有下。总体来说,对物理一点兴趣也没有,但是语文,数学,英语算还凑合,当然化学也还好。所以后来高考的时候物理没考好,只能被调剂,也可能是数学成绩还好,被调剂到数理统计专业,才走上现在这条路,算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当然这是后话。高一高二暂未文理分科,我对政治生物地理这些课程兴趣全无,虽然后来恶补了历史天文地理,但是高中书本上的知识总觉得是条框繁琐,颇是琐碎,所以高三文理分科进入理科班。当时由于个子矮小,班主任把我放在讲桌的最旁边,所以每次上课都是聚精会神,不敢有丝毫松懈。高考结束,不理想,无奈接受调剂。但是幸运的是进入了数学类基础学科,这对我以后的帮助是举足轻重的。
大学的日子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一言难尽。从我刚进大学的抵触到大学刚毕业的时候的逃避,我都在尽量想剥去这层记忆,抹去身上的这个烙印,这才是我非北大不读的原动力。当年毕业的时候是咬牙切齿离开的,大有不出人头地绝不回之势。但是即便是北大毕业,出国了,我发现这四年时间我始终无法抹去,这是我奋斗开始的地方,也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现在我每次回去都能心平气和的一个人去学校走走,去湘江边走走,去面貌全非的堕落街走走。时间是很奇妙的东西,它会给与你一切,也会带走你一切。
在北京的两年是我最充实最快乐的时光,很可惜的是很多记忆都模糊了,我能记住很小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却记不住我最快乐最具幸福感的两年。这也许是小时候时光缓慢,让我有心思去细细体会,慢慢咀嚼,变成了记忆。而后来是白驹过隙般的快节奏,我终于也无能为力去慢慢体会了。但每次回想起来,我都是开心满足的。我在家里保留了当年的入学通知书,学生证及荣誉证书,每次看到他们,我都深切的体会着当年义无反顾,意气冲天的豪情。
当我2010年从首都国际机场出发到洛杉矶,我永远就没有想到我几乎买的是一张单程票。虽然我最近每年都回国好几次,并且在长沙把父母安顿了下来,但是每次回去只是短暂的停留,停留久了反而不太习惯,总想快点回去。常此以来,终于把自己夹在了归与不归之间。
博士期间的求学是比较艰难的,也是比较抑郁的。从我到达洛杉矶的2010年的8月1号的接下来几天直到我找到合适的住房,我一直睡别人家的地板。直到现在都有腰疼,不知道是不是当时遗留下来的。找好房子后,马上就开学了,我首先要过的是语言关,我这蹩脚的英语到现在都被人取笑,运气比较好的是,博士班同学有个美国人,去过中国很多次,对中国比较感兴趣,我博士期间的前几年,他还经常开车带我去中国城买菜吃饭,当然也能有大量的机会和他说英语,能让我蹩脚的英语不那么蹩脚。博士第一年的课程由于是基础课,学业比较繁忙,作业多,考试多,压力比较大,我记得当时基本上是每周有几天是没有时间吃中饭的,经常是从十点上课持续到下午两点,中间就休息十分钟。
在美国的第一个暑假是在考完博士资格考试后,当时是六月份,暂时也不知道考试结果,当时我太太也抵达美国和我团聚,我们暂时也没有买车,出行基本上是自行车。当时有一帮好朋友,来自不同地方,在USC学着不同的专业,但是暑假的时候我们都能玩在一块,基本上把洛杉矶附近能去的地方都玩了一遍。后来他们甚至把我家当成了聚会之地,时不时的小聚一下,这种乐趣直到我离开洛杉矶的最后一晚。
时间很短暂,在当年八月初知道考试结果后,就变成正式的博士生了,开始选修专业课程。依赖于我的背景知识和在新加坡的两年研究机会,我选择了计量经济学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一个经济学中所谓的hard core),南加州大学(USC)在这个方向也是师资力量雄厚。各种专业的核心课程算是大大的补齐了我专业上的不足,我也算是系统的受到面板数据(Panel Data)的训练,我博士期间一直到现在的研究主题还是各种的面板数据的研究和应用。
在第二年年底的时候,我面临着博士导师的选择。我的兴趣是面板数据,当时系里面有3个教授做面板数据的研究,我后来的导师萧政教授,Roger Moon教授,Hashem Pesaran教授(这三个教授中名气最大,同时也最挑剔的一位)。最开始我找的是Roger Moon教授(他是个韩国人),因为我能来USC是他把我招进来,我刚到USC的时候他还找我聊了一下我在新加坡的研究。但是和他接触后,我就退缩了,他是希望把我培养成学术新星(他那时候刚有个学生毕业,可以说是USC经济系近十年来最好的学生),我没有那么大的追求,也没那么大的本事去做学术新星。后来我决定去找萧政教授谈一下,看他是否乐意接受我成为他的博士生。萧政教授是华人中功成名就的杰出教授,我当时最开始没有找他是因为萧政教授非常忙碌,基本上他办公室没有太空闲的时候,我担心他没有时间指导我。出乎我意料的地方就是,萧政教授一口答应了接受我成为他博士生的请求,但是他同时也建议我去和Pesaran教授深入接触一下,因为他觉得Pesaran教授会对我以后研究的帮助很大。在萧政教授的建议下,我也和Pesaran教授建立一定的联系。在导师选择的问题上,我算是非常幸运。能成为名门之后,甚至算是关门弟子,同时也能和其他知名教授一直保持着合作关系,这算是比较少见的。
从第三年开始,我就开始了博士文章的写作。非常幸运,萧政教授算是手把手的教会了我写第一个文章。无论从文章选题,主要结果证明,模拟重现到最后写作润色,萧政教授都亲历亲为。师范类院校的校训大抵都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从我接触的有限的人群而言,萧政教授完全担当得起这师范二字。后来研究上手后,我才深刻体会到,做研究最艰难的就是第一个文章,如果第一个文章熟悉后,那么剩下的研究就顺畅很多。就好比一个门徒,第一件作品永远是最艰难的。我比较幸运的是,在导师的带领下完成了一个很好的作品,让我快速的入门。
得益于萧政教授的精心指导,我能够短短的三年间完成了好几个文章,达到了毕业标准,同时在他的建议之下,我同时和其他的两位教授也有合作,这种合作关系一直保持到现在。
由于深知这出国求学机会来之不易,我在读博士期间一直就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听从导师的指导和安排,能够按时按点并尽量提前完成所布置的任务,也尽量给导师少添麻烦。我的博士期间算是出奇的顺利,能够在五年内准时毕业,并且在找工作的时候,作为亚洲男性这么一个很明显的劣势下,我能留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担任大学教授。这和萧政教授和其他几位教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是密切相关的。不仅仅如此,在我毕业后直到现在,我还和这几位教授一直保持着合作关系,真是荣幸之至。
回顾我这十一年见的求学经历,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可以一言概之,就是我十分幸运。我高考调剂大学进入数学基础学科,北大光华研究生录取的时候非常顺利也是归功于一个老师(他后来每次见面都和我提起这事,说当年我之所以能录取并且是公费名额是因为他觉得农村的孩子不容易,应该给我一个机会),最后到博士期间能够拜在名师之下,这一路都十分幸运。
续章:做人做事做老师
我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我是个农民,善良本分,但又好强自私,能出大力,有苦不与人说。这其实有点过了,我好强没错,虽也有私心,不至于格外慷慨大方,但是不自私。
由于长期离家在外,我的个性非常独立,也由于没有可依靠的人,我很少求助于人,一切事情尽量自己亲力亲为,所以我经常自嘲自己是独行侠,甚至把我刚工作的学校住房提名为狼室。我已经不记得我在初中寄宿的时候是怎么缝补破烂的裤子的,但是估计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需要照顾好自己的起居生活。也由于长期飘零在外,我一直有着非常强烈的时间观,我能做到守时准时。由于深知工作和各种机会来之不易,我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我同时也恪守着应人事尽己责的原则,尽量遵守自己的诺言,尽量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套用我父亲的话来说,我更像一个军人,虽然我从没有从过军,有限的军事训练也限于大学起始的军训。
从我22岁第一次走上三尺讲台,我就和老师这个职业脱不了干系了。当我2008年从光华毕业的时候,看着周边同学都加入了各种金融公司大快朵颐的时候,我也曾心动过改变自己的初衷,但是我后来还是坚持了最初的梦想。在没有计划出国的时候,我的打算是在北大读个博士,然后再去某个二线城市当大学老师。虽然大学老师待遇不是特别好,但是自由是无价的,我宁愿选择自由。
北大博士的梦想破灭后,我误打误撞来到了美国求学读博士,也受命运之神眷顾,有几位名师照顾,让我在2015年博士毕业的时候能找到好几份合适的工作。虽然当时有好几个选择,比如新加坡的大学,美国的大学,澳大利亚的大学,最后我选择了留在美国。从此以后,就相当于背井离乡了。
再次走上讲台,面对的是一群年轻的博士学生。他们来自各个国家,不同种族,有着不同肤色。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就是希望在博士期间能够研究顺利,早日毕业。作为刚毕业的老师,我深切的体会他们的所需所想。为此,我认真备课,积极准备各种学术前沿的方法,时刻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这期间虽有教师的道德准则在约束我激励我,我更是愿意遵循自己的心里道德准则,那就是对博士导师的感恩体现在自己日后的行为中去。作为一个被博士导师手把手带入门的幸运之子,我愿意把这种感激传承下去。这大概就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吧。萧政教授是一个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鲜明的标杆,希望某一天,我也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不辜负师范二字。
终章:感恩的心
我在2010年8月1号抵达洛杉矶的时候,负责接机的是洛杉矶圣谷华人教会的几位教友,包括赵牧师以后后来尊称的王阿姨郑叔叔二位长者。说来惭愧的是,我当时对基督教虽不至于远而避之,但是缺乏最基本的认识。我对他们的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他们真是非常热心,而这种热心不是有所图,而是非常纯粹的想帮你。当时记得我们达到洛杉矶是中午,行李还没有卸下,他们就带我们去了中餐馆吃饭,让我们能够在异国他乡的第一顿饭体会到了家乡的味道。很遗憾的是我现在还能大概记得餐馆在哪,但是不记得名字了。2014年时候,当时某个朋友回国的时候,也是王阿姨他们带我们原班人马去了同样的餐馆为他饯行,确实做到了有始有终。当时饭毕他们还带我们去了超市买齐生活用品,为了我们上下奔波。不仅仅是这些小事情,我在南加州大学的博士五年之所以这么顺利,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他们的陪伴,让我在枯燥的求学生涯有了坚定的信念。虽然我在圣经和基督教的领悟上有欠缺,但是我确实在尽心尽力的为他们尽我微薄之力。也是他们,让我知道了圣经上的话语,有些是十分优美且字字珠玑的,比如,“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再如,“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杀戮有时,医治有时;拆毁有时,建造有时;哭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抛掷石头有时,堆聚石头有时;怀抱有时,不怀抱有时;寻找有时,失落有时;保守有时,舍弃有时。”,以至于“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不仅是赵牧师王阿姨他们,圣谷华人教会的其他教友,比如刘牧师刘师母,叶大哥等,也都时刻关心着我的成长。我在美国没有亲人,他们就是我们在美国的亲人。当我由于工作原因离开洛杉矶后,他们是十分的不舍。离开洛杉矶多年后,我还和他们一直保持着亲密关系,他们也一直盼望着我返回洛杉矶,能够再次相聚,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再次和他们欢聚一堂。
作为家里的长子,我从记事起就知道家里贫困,虽不至于家徒四壁,但除了家有四壁以外,确实什么都没有了。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也不擅长任何手艺,只能在黄土地上耕种。我父亲在我年幼的时候还经常下小煤窑挖煤,直到我进入高中后才不下井。我老家因为小煤窑坍塌而去世的亲人有好几位,由于长期在小煤窑做事而不幸得石肺病的亲人也有好几个,感谢上天眷顾,我父亲没有出过事故,身体也一直健康。我在很小的时候下过小煤窑,记得那是不到一平方米的入口,全是用木材作为支撑,倾斜往下。那真是通往地狱的入口,里面深不可测,凉风嗖嗖。估计打那时候起,我就犯了密集恐惧症,一让我关在小密室,我就十分不自在。
虽不了解家国大义,但我父母确实是最称职的父母,他们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你可以说他们是无能,身无一技。从我读高中的时候起,我每年的学费住宿费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借的,更不提大学的费用都是我跟着他们去借的(大学期间我也尽力在做家教解决生计问题,当时为了省钱,能走路去做家教的地方我都走路去了,比如从河西走到定王台图书城,从河西走到南郊公园,当时我对长沙是很熟悉的)。但是我父母亲确实也是有能的,他们就一个观点,他们没有接受太多的教育,如果小孩能有机会读书,哪怕是砸锅卖铁都要送去读书的,毕竟这是跳出农门的唯一出路了。他们这个朴素的想法支撑着他们去做最辛苦的活换回哪怕是一点微薄的报酬来供我读书。我刚考入大学的时候,我父亲南下打工,我大学的第一个寒假就是去陪他过年。当时在一个小沙发作坊,放假期间就我们二人守厂,我父亲住前门负责搞卫生,我住后门同时负责烧锅炉。在那个简单寂寞的假期里,我学会了骑自行车,并且那是我第一次接触自行车,当然也在我脚上留了几个伤疤。作为门卫,我父亲在那个小沙发厂做了三年事,他每个月的待遇,我都记得,800块钱一个月,包住不包吃,就这微薄的800块钱包括了我的学费和家里的日常开支。直到我大四的时候,我父亲才回了老家,不再外出打工。我大学毕业找到工作的时候,我父母亲是十分高兴的对友邻说我总算跳出农门了,不用再回去种地了。在我在国内工作的那两年,每次要他们过去住几天,他们都十分高兴。记得当时我母亲和我说,二十多年了,终于吃到儿子做的饭菜了。在我后来在外面寻梦的十年间,我父母一直是本分守己。哪怕是现在能够颐养天年了,他们也是不愿意给我添乱,老想着出去找点事做。
对于农村家庭而言,我深切体会到了,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一个孩子的成功意味着另一个孩子的失落。在我踏入高中校门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我妹妹不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我年长我妹妹四岁,我高中毕业的时候,她刚初三。在我们乡中学,成绩中等,如果换个家庭,那么她肯定也能读高中,哪怕是中专,这样至少有一技之长。但是命运是这样的捉弄人,我大一的时候,由于家庭条件所限,父母亲终于再无力供妹妹读书了。无奈之下,她只能加入南下打工的队伍,在外面讨生活。多年来,她都一直非常懂事,从不怨恨我,也没有怨恨父母亲未能让她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她把她未完成的希望寄托在我外甥的身上,希望她的梦想能在我外甥身上能够实现。
有时候回首过去,觉得我自己不太幸运,比如我父母亲连我出生的具体时间都不知道,我小时候长什么样我都不知道(家里没照片,现在能找到的照片是我初二的照片),老家的房子一直是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早些年连玻璃都没有,全是塑料订在窗户上。但是我又觉得我十分的幸运,不仅仅是我后来的求学找工作,虽不至于一路绿灯,但确实是我能够在几多波折后得到一个好的结果。我觉得更幸运的是我遇到了我的太太。
自打我读大学的时候起,我父母就教导我说以后找女朋友也好成家也要一定要把自己的家庭情况告诉人家,绝对不要欺骗人家。记得第一次带我女朋友去我老家的时候,家里都没有合适的床,都是几块木板临时凑起来的,但是我太太也没有因为我老家的贫困而离我而去,相反,她觉得人不能因为外在因素而困扰,更应该奋发图强去改变现状。从我们相识到现在的十几年间,不管是去北京求学,还是南下新加坡,再到美国,我太太一直追随我左右,照顾我,也在尽心尽力的照顾我父母。当我心情低落愁眉不展的时候开导我,当我举棋不定的时候给我当参谋,当我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和我一起分享。无论各方面,我太太都是一个出色的太太。
当我还没有升级为父亲的时候,我未能体会作为父母的辛酸和幸福。这一切直到我的小天使艾萌降临人间。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就深深的爱上了这个上天给予的礼物。虽然她也有时候吵吵闹闹,我也会有点烦躁,但是只要把她抱在怀里,我觉得我拥有了整个世界。我多想时间停滞,好好的爱她,让她徜徉在爱的世界里。作为结尾,我想起了李宗盛的歌,以此作为我对艾萌的留念,有时候真希望她不要一直长大,一直陪在我身旁,不愿意让她受半点委屈。
希望 (李宗盛歌曲)
养几个孩子是我人生的愿望
我喜欢她们围绕在我身旁
如果这纷乱的世界让我沮丧
我就去看看她们眼中的光芒
总有一天我会越来越忙
还好孩子总是给我希望
看着她们一天一天成长
我真的忍不住要把梦想对她讲
总在她们的身上看到自己过去的模样
对自己 对人生 对未来的渴望
她们是我的希望 让我有继续的力量
她们是未来的希望 所有的孩子都一样
她们是未来的希望
但愿我能给她一个最像天堂的地方
依稀记得她们出生时的模样
我和太太眼里泛着泪光
虽然她长得和我不是很像
但是朋友都说她比我漂亮
毫无意外我真的越来越忙
还好孩子总是给我希望
如果能够陪着她们一起成长
生命里就算失去一些别的又怎么样
总在她们身上看到自己过去的模样
对自己 对人生 对未来 的渴望
她们是我的希望 让我有继续的力量
她们是未来的希望 所有的孩子都一样
她们是未来的希望
但愿我能给她一个最像天堂的地方
她们在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虽然我总是身在远方
我生命里美好的一切愿与她们分享
首章:求学
关于上学,我现在仅存的记忆就是五岁的时候跟着我妈去上学前班,我妈在前面,而我在后面边走边踢着石头,再到后来上小学冬天的时候满手冻疮,提着火厢烤火。火厢的炭是自家冬天砍树烧制的(我现在还记得每年快冬天的时候和爸妈去挖坑,砍柴再烧炭的时节,砍树得到斗米虫(网上找的学名),再油炸了吃),不耐热,经常是没多久就熄灭了,那么这个时候小朋友们就要围在一堆生火对着余炭如鼓风机般吹气使得木炭再次燃烧起来,往往这么一圈下来,大家都是灰头垢面的。当然现在还有的记忆就是希望小时候能有个保温的饭盒,能让我吃上热乎乎的中饭。当时小学的时候是九点左右上课,下午三点左右下课,中间是万万没有时间回家吃饭。午饭是放学回家后吃大人剩下的,这个时候大人们已经出门坐农活了,我吃完中饭后还得去放牛,这是当时主要能帮忙的地方。当时我家和三叔家共养一头黄牛,伯父和奶奶家共养一头水牛。牛只有在农活比如犁地的时候才派上用场,其他的时候是需要早晚各出去放养觅食的。当然寒暑假我的主要事情就是放牛。犹记得当时每个暑假三婶会给我买套衣服作为放牛的奖励。从村小学读完四年纪后转入了乡小学完成五六年纪,当时同学突然之间就多了起来。在村小学的时候只有一个班,现在在乡小学有了三个班,玩伴一下多了很多。但是时间久远,现在大家各奔东西,多年未见。即使在乡间偶遇,相互间也只有唯唯诺诺而已,当时的童真已无踪可寻。
得力于我爸的朴素的农村思维,亦即养儿要送书,我初中的时候转入县城就读,开始了寄宿学校,一直到高考结束。从那时开始,我就开始了一个人在外面闯荡。我一边从学校中学习课本知识,同时在有限的社会关系中积累自己的社会经验。我刚入县城寄宿的时候已经没有太多印象了,只是现在每次我爸妈都会说我当时衣服烂了,自己缝起来,然后针脚有好几厘米长,虽然不好看,但是也算是能自力更生了。哪怕是现在我都能穿针引线,缝缝补补。
我父亲初中没毕业,母亲小学毕业,他们合起来大字不识一箩筐,但他们信奉的是棍棒教育,以及棒下出孝子。当时的成绩单会寄到家里,如果考得好,我不记得是否有奖励,但是如果考得不好,那肯定是一顿皮肉之苦。估计是遭受的皮肉之苦太多了,我妈现在都问我是否还记得小时候挨打的事情。但我也肯定我算是我们生产队的好学生,就是大家常说的别人家的小孩。我有印象的时候,在我家的祖屋里(当时还和爷爷奶奶,三叔一家住一起),有半墙面全是我得到的各种奖状,以至于有客人来了,都会去欣赏我得到的各种奖状。只是后来我家搬家到半山腰的时候,没有把这些奖状保留下来了,算是一个憾事。所以后来我在自己家里特意做了一个书橱来展示自己得到的荣誉,算是满足自己的小虚荣心。
初中毕业时进入高中,当时是省重点中学,算是邵阳地区比较好的学校之一。成绩起起伏伏,有上有下。总体来说,对物理一点兴趣也没有,但是语文,数学,英语算还凑合,当然化学也还好。所以后来高考的时候物理没考好,只能被调剂,也可能是数学成绩还好,被调剂到数理统计专业,才走上现在这条路,算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当然这是后话。高一高二暂未文理分科,我对政治生物地理这些课程兴趣全无,虽然后来恶补了历史天文地理,但是高中书本上的知识总觉得是条框繁琐,颇是琐碎,所以高三文理分科进入理科班。当时由于个子矮小,班主任把我放在讲桌的最旁边,所以每次上课都是聚精会神,不敢有丝毫松懈。高考结束,不理想,无奈接受调剂。但是幸运的是进入了数学类基础学科,这对我以后的帮助是举足轻重的。
大学的日子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一言难尽。从我刚进大学的抵触到大学刚毕业的时候的逃避,我都在尽量想剥去这层记忆,抹去身上的这个烙印,这才是我非北大不读的原动力。当年毕业的时候是咬牙切齿离开的,大有不出人头地绝不回之势。但是即便是北大毕业,出国了,我发现这四年时间我始终无法抹去,这是我奋斗开始的地方,也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现在我每次回去都能心平气和的一个人去学校走走,去湘江边走走,去面貌全非的堕落街走走。时间是很奇妙的东西,它会给与你一切,也会带走你一切。
在北京的两年是我最充实最快乐的时光,很可惜的是很多记忆都模糊了,我能记住很小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却记不住我最快乐最具幸福感的两年。这也许是小时候时光缓慢,让我有心思去细细体会,慢慢咀嚼,变成了记忆。而后来是白驹过隙般的快节奏,我终于也无能为力去慢慢体会了。但每次回想起来,我都是开心满足的。我在家里保留了当年的入学通知书,学生证及荣誉证书,每次看到他们,我都深切的体会着当年义无反顾,意气冲天的豪情。
当我2010年从首都国际机场出发到洛杉矶,我永远就没有想到我几乎买的是一张单程票。虽然我最近每年都回国好几次,并且在长沙把父母安顿了下来,但是每次回去只是短暂的停留,停留久了反而不太习惯,总想快点回去。常此以来,终于把自己夹在了归与不归之间。
博士期间的求学是比较艰难的,也是比较抑郁的。从我到达洛杉矶的2010年的8月1号的接下来几天直到我找到合适的住房,我一直睡别人家的地板。直到现在都有腰疼,不知道是不是当时遗留下来的。找好房子后,马上就开学了,我首先要过的是语言关,我这蹩脚的英语到现在都被人取笑,运气比较好的是,博士班同学有个美国人,去过中国很多次,对中国比较感兴趣,我博士期间的前几年,他还经常开车带我去中国城买菜吃饭,当然也能有大量的机会和他说英语,能让我蹩脚的英语不那么蹩脚。博士第一年的课程由于是基础课,学业比较繁忙,作业多,考试多,压力比较大,我记得当时基本上是每周有几天是没有时间吃中饭的,经常是从十点上课持续到下午两点,中间就休息十分钟。
在美国的第一个暑假是在考完博士资格考试后,当时是六月份,暂时也不知道考试结果,当时我太太也抵达美国和我团聚,我们暂时也没有买车,出行基本上是自行车。当时有一帮好朋友,来自不同地方,在USC学着不同的专业,但是暑假的时候我们都能玩在一块,基本上把洛杉矶附近能去的地方都玩了一遍。后来他们甚至把我家当成了聚会之地,时不时的小聚一下,这种乐趣直到我离开洛杉矶的最后一晚。
时间很短暂,在当年八月初知道考试结果后,就变成正式的博士生了,开始选修专业课程。依赖于我的背景知识和在新加坡的两年研究机会,我选择了计量经济学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一个经济学中所谓的hard core),南加州大学(USC)在这个方向也是师资力量雄厚。各种专业的核心课程算是大大的补齐了我专业上的不足,我也算是系统的受到面板数据(Panel Data)的训练,我博士期间一直到现在的研究主题还是各种的面板数据的研究和应用。
在第二年年底的时候,我面临着博士导师的选择。我的兴趣是面板数据,当时系里面有3个教授做面板数据的研究,我后来的导师萧政教授,Roger Moon教授,Hashem Pesaran教授(这三个教授中名气最大,同时也最挑剔的一位)。最开始我找的是Roger Moon教授(他是个韩国人),因为我能来USC是他把我招进来,我刚到USC的时候他还找我聊了一下我在新加坡的研究。但是和他接触后,我就退缩了,他是希望把我培养成学术新星(他那时候刚有个学生毕业,可以说是USC经济系近十年来最好的学生),我没有那么大的追求,也没那么大的本事去做学术新星。后来我决定去找萧政教授谈一下,看他是否乐意接受我成为他的博士生。萧政教授是华人中功成名就的杰出教授,我当时最开始没有找他是因为萧政教授非常忙碌,基本上他办公室没有太空闲的时候,我担心他没有时间指导我。出乎我意料的地方就是,萧政教授一口答应了接受我成为他博士生的请求,但是他同时也建议我去和Pesaran教授深入接触一下,因为他觉得Pesaran教授会对我以后研究的帮助很大。在萧政教授的建议下,我也和Pesaran教授建立一定的联系。在导师选择的问题上,我算是非常幸运。能成为名门之后,甚至算是关门弟子,同时也能和其他知名教授一直保持着合作关系,这算是比较少见的。
从第三年开始,我就开始了博士文章的写作。非常幸运,萧政教授算是手把手的教会了我写第一个文章。无论从文章选题,主要结果证明,模拟重现到最后写作润色,萧政教授都亲历亲为。师范类院校的校训大抵都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从我接触的有限的人群而言,萧政教授完全担当得起这师范二字。后来研究上手后,我才深刻体会到,做研究最艰难的就是第一个文章,如果第一个文章熟悉后,那么剩下的研究就顺畅很多。就好比一个门徒,第一件作品永远是最艰难的。我比较幸运的是,在导师的带领下完成了一个很好的作品,让我快速的入门。
得益于萧政教授的精心指导,我能够短短的三年间完成了好几个文章,达到了毕业标准,同时在他的建议之下,我同时和其他的两位教授也有合作,这种合作关系一直保持到现在。
由于深知这出国求学机会来之不易,我在读博士期间一直就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听从导师的指导和安排,能够按时按点并尽量提前完成所布置的任务,也尽量给导师少添麻烦。我的博士期间算是出奇的顺利,能够在五年内准时毕业,并且在找工作的时候,作为亚洲男性这么一个很明显的劣势下,我能留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担任大学教授。这和萧政教授和其他几位教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是密切相关的。不仅仅如此,在我毕业后直到现在,我还和这几位教授一直保持着合作关系,真是荣幸之至。
回顾我这十一年见的求学经历,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可以一言概之,就是我十分幸运。我高考调剂大学进入数学基础学科,北大光华研究生录取的时候非常顺利也是归功于一个老师(他后来每次见面都和我提起这事,说当年我之所以能录取并且是公费名额是因为他觉得农村的孩子不容易,应该给我一个机会),最后到博士期间能够拜在名师之下,这一路都十分幸运。
续章:做人做事做老师
我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我是个农民,善良本分,但又好强自私,能出大力,有苦不与人说。这其实有点过了,我好强没错,虽也有私心,不至于格外慷慨大方,但是不自私。
由于长期离家在外,我的个性非常独立,也由于没有可依靠的人,我很少求助于人,一切事情尽量自己亲力亲为,所以我经常自嘲自己是独行侠,甚至把我刚工作的学校住房提名为狼室。我已经不记得我在初中寄宿的时候是怎么缝补破烂的裤子的,但是估计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需要照顾好自己的起居生活。也由于长期飘零在外,我一直有着非常强烈的时间观,我能做到守时准时。由于深知工作和各种机会来之不易,我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我同时也恪守着应人事尽己责的原则,尽量遵守自己的诺言,尽量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套用我父亲的话来说,我更像一个军人,虽然我从没有从过军,有限的军事训练也限于大学起始的军训。
从我22岁第一次走上三尺讲台,我就和老师这个职业脱不了干系了。当我2008年从光华毕业的时候,看着周边同学都加入了各种金融公司大快朵颐的时候,我也曾心动过改变自己的初衷,但是我后来还是坚持了最初的梦想。在没有计划出国的时候,我的打算是在北大读个博士,然后再去某个二线城市当大学老师。虽然大学老师待遇不是特别好,但是自由是无价的,我宁愿选择自由。
北大博士的梦想破灭后,我误打误撞来到了美国求学读博士,也受命运之神眷顾,有几位名师照顾,让我在2015年博士毕业的时候能找到好几份合适的工作。虽然当时有好几个选择,比如新加坡的大学,美国的大学,澳大利亚的大学,最后我选择了留在美国。从此以后,就相当于背井离乡了。
再次走上讲台,面对的是一群年轻的博士学生。他们来自各个国家,不同种族,有着不同肤色。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就是希望在博士期间能够研究顺利,早日毕业。作为刚毕业的老师,我深切的体会他们的所需所想。为此,我认真备课,积极准备各种学术前沿的方法,时刻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这期间虽有教师的道德准则在约束我激励我,我更是愿意遵循自己的心里道德准则,那就是对博士导师的感恩体现在自己日后的行为中去。作为一个被博士导师手把手带入门的幸运之子,我愿意把这种感激传承下去。这大概就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吧。萧政教授是一个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鲜明的标杆,希望某一天,我也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不辜负师范二字。
终章:感恩的心
我在2010年8月1号抵达洛杉矶的时候,负责接机的是洛杉矶圣谷华人教会的几位教友,包括赵牧师以后后来尊称的王阿姨郑叔叔二位长者。说来惭愧的是,我当时对基督教虽不至于远而避之,但是缺乏最基本的认识。我对他们的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他们真是非常热心,而这种热心不是有所图,而是非常纯粹的想帮你。当时记得我们达到洛杉矶是中午,行李还没有卸下,他们就带我们去了中餐馆吃饭,让我们能够在异国他乡的第一顿饭体会到了家乡的味道。很遗憾的是我现在还能大概记得餐馆在哪,但是不记得名字了。2014年时候,当时某个朋友回国的时候,也是王阿姨他们带我们原班人马去了同样的餐馆为他饯行,确实做到了有始有终。当时饭毕他们还带我们去了超市买齐生活用品,为了我们上下奔波。不仅仅是这些小事情,我在南加州大学的博士五年之所以这么顺利,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他们的陪伴,让我在枯燥的求学生涯有了坚定的信念。虽然我在圣经和基督教的领悟上有欠缺,但是我确实在尽心尽力的为他们尽我微薄之力。也是他们,让我知道了圣经上的话语,有些是十分优美且字字珠玑的,比如,“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再如,“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杀戮有时,医治有时;拆毁有时,建造有时;哭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抛掷石头有时,堆聚石头有时;怀抱有时,不怀抱有时;寻找有时,失落有时;保守有时,舍弃有时。”,以至于“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不仅是赵牧师王阿姨他们,圣谷华人教会的其他教友,比如刘牧师刘师母,叶大哥等,也都时刻关心着我的成长。我在美国没有亲人,他们就是我们在美国的亲人。当我由于工作原因离开洛杉矶后,他们是十分的不舍。离开洛杉矶多年后,我还和他们一直保持着亲密关系,他们也一直盼望着我返回洛杉矶,能够再次相聚,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再次和他们欢聚一堂。
作为家里的长子,我从记事起就知道家里贫困,虽不至于家徒四壁,但除了家有四壁以外,确实什么都没有了。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也不擅长任何手艺,只能在黄土地上耕种。我父亲在我年幼的时候还经常下小煤窑挖煤,直到我进入高中后才不下井。我老家因为小煤窑坍塌而去世的亲人有好几位,由于长期在小煤窑做事而不幸得石肺病的亲人也有好几个,感谢上天眷顾,我父亲没有出过事故,身体也一直健康。我在很小的时候下过小煤窑,记得那是不到一平方米的入口,全是用木材作为支撑,倾斜往下。那真是通往地狱的入口,里面深不可测,凉风嗖嗖。估计打那时候起,我就犯了密集恐惧症,一让我关在小密室,我就十分不自在。
虽不了解家国大义,但我父母确实是最称职的父母,他们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你可以说他们是无能,身无一技。从我读高中的时候起,我每年的学费住宿费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借的,更不提大学的费用都是我跟着他们去借的(大学期间我也尽力在做家教解决生计问题,当时为了省钱,能走路去做家教的地方我都走路去了,比如从河西走到定王台图书城,从河西走到南郊公园,当时我对长沙是很熟悉的)。但是我父母亲确实也是有能的,他们就一个观点,他们没有接受太多的教育,如果小孩能有机会读书,哪怕是砸锅卖铁都要送去读书的,毕竟这是跳出农门的唯一出路了。他们这个朴素的想法支撑着他们去做最辛苦的活换回哪怕是一点微薄的报酬来供我读书。我刚考入大学的时候,我父亲南下打工,我大学的第一个寒假就是去陪他过年。当时在一个小沙发作坊,放假期间就我们二人守厂,我父亲住前门负责搞卫生,我住后门同时负责烧锅炉。在那个简单寂寞的假期里,我学会了骑自行车,并且那是我第一次接触自行车,当然也在我脚上留了几个伤疤。作为门卫,我父亲在那个小沙发厂做了三年事,他每个月的待遇,我都记得,800块钱一个月,包住不包吃,就这微薄的800块钱包括了我的学费和家里的日常开支。直到我大四的时候,我父亲才回了老家,不再外出打工。我大学毕业找到工作的时候,我父母亲是十分高兴的对友邻说我总算跳出农门了,不用再回去种地了。在我在国内工作的那两年,每次要他们过去住几天,他们都十分高兴。记得当时我母亲和我说,二十多年了,终于吃到儿子做的饭菜了。在我后来在外面寻梦的十年间,我父母一直是本分守己。哪怕是现在能够颐养天年了,他们也是不愿意给我添乱,老想着出去找点事做。
对于农村家庭而言,我深切体会到了,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一个孩子的成功意味着另一个孩子的失落。在我踏入高中校门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我妹妹不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我年长我妹妹四岁,我高中毕业的时候,她刚初三。在我们乡中学,成绩中等,如果换个家庭,那么她肯定也能读高中,哪怕是中专,这样至少有一技之长。但是命运是这样的捉弄人,我大一的时候,由于家庭条件所限,父母亲终于再无力供妹妹读书了。无奈之下,她只能加入南下打工的队伍,在外面讨生活。多年来,她都一直非常懂事,从不怨恨我,也没有怨恨父母亲未能让她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她把她未完成的希望寄托在我外甥的身上,希望她的梦想能在我外甥身上能够实现。
有时候回首过去,觉得我自己不太幸运,比如我父母亲连我出生的具体时间都不知道,我小时候长什么样我都不知道(家里没照片,现在能找到的照片是我初二的照片),老家的房子一直是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早些年连玻璃都没有,全是塑料订在窗户上。但是我又觉得我十分的幸运,不仅仅是我后来的求学找工作,虽不至于一路绿灯,但确实是我能够在几多波折后得到一个好的结果。我觉得更幸运的是我遇到了我的太太。
自打我读大学的时候起,我父母就教导我说以后找女朋友也好成家也要一定要把自己的家庭情况告诉人家,绝对不要欺骗人家。记得第一次带我女朋友去我老家的时候,家里都没有合适的床,都是几块木板临时凑起来的,但是我太太也没有因为我老家的贫困而离我而去,相反,她觉得人不能因为外在因素而困扰,更应该奋发图强去改变现状。从我们相识到现在的十几年间,不管是去北京求学,还是南下新加坡,再到美国,我太太一直追随我左右,照顾我,也在尽心尽力的照顾我父母。当我心情低落愁眉不展的时候开导我,当我举棋不定的时候给我当参谋,当我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和我一起分享。无论各方面,我太太都是一个出色的太太。
当我还没有升级为父亲的时候,我未能体会作为父母的辛酸和幸福。这一切直到我的小天使艾萌降临人间。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就深深的爱上了这个上天给予的礼物。虽然她也有时候吵吵闹闹,我也会有点烦躁,但是只要把她抱在怀里,我觉得我拥有了整个世界。我多想时间停滞,好好的爱她,让她徜徉在爱的世界里。作为结尾,我想起了李宗盛的歌,以此作为我对艾萌的留念,有时候真希望她不要一直长大,一直陪在我身旁,不愿意让她受半点委屈。
希望 (李宗盛歌曲)
养几个孩子是我人生的愿望
我喜欢她们围绕在我身旁
如果这纷乱的世界让我沮丧
我就去看看她们眼中的光芒
总有一天我会越来越忙
还好孩子总是给我希望
看着她们一天一天成长
我真的忍不住要把梦想对她讲
总在她们的身上看到自己过去的模样
对自己 对人生 对未来的渴望
她们是我的希望 让我有继续的力量
她们是未来的希望 所有的孩子都一样
她们是未来的希望
但愿我能给她一个最像天堂的地方
依稀记得她们出生时的模样
我和太太眼里泛着泪光
虽然她长得和我不是很像
但是朋友都说她比我漂亮
毫无意外我真的越来越忙
还好孩子总是给我希望
如果能够陪着她们一起成长
生命里就算失去一些别的又怎么样
总在她们身上看到自己过去的模样
对自己 对人生 对未来 的渴望
她们是我的希望 让我有继续的力量
她们是未来的希望 所有的孩子都一样
她们是未来的希望
但愿我能给她一个最像天堂的地方
她们在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虽然我总是身在远方
我生命里美好的一切愿与她们分享